TOP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釋義】

資料出處:學佛網



經典原文
【釋義】
#0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我親耳這樣聽佛說:佛祖曾在許多國度游化宣教。他來到了廣嚴城,止步安住於清涼的樹林中,微風吹動樹葉,發出沙沙的美妙聲音。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佛的四周簇擁著八千位大比丘,又有三萬六千位大菩薩,還有諸多的國王、大臣、 婆羅門以及在家的佛教居士,此外還有天龍等不屬於人類的有情之類。無量多的大眾,全都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佛正准備為他們說法呢。
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自稱是梵天苗裔,守道居貞,潔白其操,故謂之淨行。
#02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
這時候,文殊師利作為佛法的繼承人,因感受到佛祖的神聖威力,便離座而起,來到佛祖跟前,他褊袒著右肩,單腿跪下,以右膝著地,伏身且合十向薄伽梵致敬, 說道:世尊,希望您能夠為我們演說諸如淨土經中所說的不同佛的名號,他們的宏大誓願及其功德。
  • 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頁云: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 二解 如如來十號中說。
  • 三解 佛地經一一卷四頁云: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
    如有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如是一切,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薄伽梵德,後當廣說。
  • 四解 無性釋一卷二頁云:薄伽梵者:破諸魔故。能破四種大魔怨故;名薄伽梵。
    四種魔者:一者、煩惱魔,二者、蘊魔,三者、天魔,四者、死魔。
    依空三摩地,能破煩惱魔。一切粗重轉依相住無量善根,隨順證得,或復依止精進慧力,能破蘊魔。依慈等持,能破天魔。依修神足,能破死魔。能破如是四大魔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功德相應;是故說佛名薄伽梵。所以者何?以當宣說佛世尊故。
  • 五解 法蘊足論二卷七頁云:薄伽梵者:謂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無上諸善法故。或脩善法,名薄伽梵。已脩無上諸善法故。又佛世尊,圓滿脩習身戒心慧,成就大我,無限無量,成無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壞能成,能自在轉;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永破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永破當來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頌言:永破貪瞋癡,惡不善法等。具勝無漏法,故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於未聞法,能自通達,得最上覺,成現法智,無障礙智,善解當來脩梵行果。為諸弟子分別解說,設大法會,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頌言:如來設法會,普哀愍無依。如是天人師,稽首度有海。又佛世尊,為諸弟子,隨宜說法,皆令歡喜,恭敬信受,如教脩行;名稱普聞,遍諸方域,無不讚禮;名薄伽梵。
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以便一切聽聞您說法的人,能夠得以消除業障罪報,使一切眾生在佛法衰替的時代仍然能夠得到您的恩澤,享受利樂。
#03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曼殊室利。
於是,世尊便稱贊文殊師利童子說;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啊!
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
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難得你有如此的大悲之心,向我勸請,讓我演說諸佛名號,他們所具有的本願功德,
為的是拔除那些糾纏眾生,使其不得安樂的業障。使一切生活在未來末法時代的眾生得到大利益。
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現在你們就好好聽著吧,仔細地思索吧,我就來為你們敷設講演正法。
文殊師利說:我等聽命,唯願世尊為我們演說開示,我們樂於聽聞領受。
#04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
佛祖於是對文殊師利說:由此而往東方,經過十個恆河那麼多的沙粒數一樣多的世界,便會到達一個叫淨琉璃的世界。
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那個佛國的教主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調御丈夫、佛、薄伽梵等等。
  • 如如來十號中說。
  •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八頁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又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命,是行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種不護,無忘失法。
  • 三解 法蘊足論二卷三頁云: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為明。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缽,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為明行圓滿。
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梵語 sugata,巴利語同。為佛十號之一。音譯作修伽陀、蘇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說無患、好說、好去。
意即進入種種甚深三摩提與無量妙智慧中。「好說」之意,謂佛陀如諸法之實相而說,不著於法愛而說,並能觀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說布施,或說涅槃,乃至說五蘊、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而導引入於佛道。十號之中,第一為如來,第五為善逝。如來,即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之義;善逝,即如實去往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海之義。此二名用以顯示諸佛來往自在之德。

〔雜阿含經卷十八、坐禪三昧經捲上、菩薩地持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清淨道論卷七、大乘義章卷二十〕p4890
梵語 lokavid,巴利語 lokavidu^。音譯作路迦憊。
又作知世間。為佛十號之一。即佛能暸知眾生、非眾生二種世間之一切,既暸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暸知出世間之道。
大智度論卷二(大二五·七二上):「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中略)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
無量壽經義疏(大三七·一○一中):「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參照:十一號)326)p1527
梵話 an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阿耨多羅。
佛十號之一。又作無上、無上丈夫。如來之智德,於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士。又涅槃法無上,佛自知之,如諸法中涅槃無上,佛於眾生中亦最勝無上。此外,相對於菩薩五十二階位中之等覺位(又稱有上士),佛之妙覺位,亦稱無上士。

〔南本涅槃經卷八、大智度論卷二、大乘義章卷二十末〕((參照:十號)480)p5071。
(術語)佛十號之一。
梵語,富樓沙曇藐婆羅堤Purus!a-damya-sa%rathi,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雖亦化女人,今從尊而唯謂為丈夫。
智度論二曰:「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婆羅提秦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中略)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
梵語 s/a^sta^ deva-manus!ya^N!a^m!,巴利語 sattha^ deva-manussa^nam!。音譯作捨多提婆魔菟捨喃。
為如來十號之一。又作天人教師。謂佛陀為諸天與人類之教師,示導一切應作不應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捨道法,能得解脫煩惱之報,故稱天人師。又以佛陀度天、人者眾,度餘道者寡,故稱為天人師。
〔大智度論卷二〕((參照:十號)480)p1334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文殊師利啊!那位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在當初發心修菩薩行的時候,就許下了十二個宏大誓願,一定要使一切眾生的祈願都得到滿足。
#05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他的第一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自己的身體成為光明火炬,熊熊燃燒,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使一切眾生都像佛陀一樣,具有美好莊嚴的身形像貌,也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和八十種隨形好。
大毘婆沙論一百七十七卷二頁云:三十二大丈夫相者:
  • 一、足下善住相。謂佛足下平滿,不凹不凸。於踐躡時,等按觸地。是故唯佛跡相分明。噁心欲去,終不能滅。諸在家者,若有此相;必為人王,賓伏率土。諸出家者,若有此相;必為法王,化導一切。
  • 二者、千輻輪相。謂佛於雙足下,有文如輪,千輻具足,轂輞圓滿,分明巧妙。妙業天子,雖極作意;不能擬之而別化作。所以者何?妙業天子所化作事,是無覆無記智所引。此相是純淨業所引故。復次彼天所作,是生得智所引。此相是增上加行智所引故。復次彼天所作,是一生所習智所引。此相,是無量生所習智所引故。
  • 三者、指纖長相。謂佛其指纖長,[月*庸]而漸銳。節不粗現,并時無隙,安布得中,光澤圓滿。
  • 四者、足跟圓長相。謂佛足跟圓長,端嚴廣直。
  • 五者、手足細軟相。謂佛手足細軟,如妒羅綿。
  • 六者、手足網縵相。謂佛手足指間,皆有網縵,猶如鵝王。指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
  • 七者、足趺端厚相。謂佛足趺圓厚,向指[月*庸]寫,兩邊端直,與跟相稱,躡時不廣。足下如紅蓮華色。網內邊如綵樹文。爪甲如赤銅葉色。網外邊作真金色。細毛紺潤,如吠琉璃。故佛雙足猶如寶履,眾寶莊嚴,光明微妙。
  • 八者、翳泥耶相。謂佛脛圓直漸下[月*庸]細,如翳泥耶鹿王。
  • 九者、勢峰藏密相。謂佛勢峰藏密,猶如馬王。若爾;云何所化得見?有說:。世尊愍所化故;方便示之。有說:世尊化作象馬陰藏殊妙。告所化言:如彼、我亦爾。
  • 十者、身份圓滿相。謂佛身份圓滿,如諾瞿陀樹。如從臍至頂,如是從中至足,上下相稱。
  • 十一者、身毛上靡相。
  • 十二者、孔生一毛相。
  • 十三者、身毛右旋相。謂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其色紺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所以一一毛孔唯一毛者;以菩薩時,不亂說法故。
  • 十四者、身真金色相。謂佛身真金色,映奪世間一切金光,令不復現。如今時人所用鐵等,於今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今時所用金,至佛在世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佛在世時所用金,若至大海轉輪王路金砂,贍部捺陀金邊,威光不現。此金砂金,若至七金山金邊,威光不現。七金山金,至妙高山王金邊,威光不現。妙高山王金,至三十三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如是展轉,乃至樂變化天莊嚴具金,至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此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若至佛身金邊,威光不現。是故佛身金色最勝,映奪一切世間金色。
  • 十五者、常光一尋相。謂佛身份周匝,常有光明,面各一尋,晝夜恆照。
  • 十六者、皮膚細滑相。謂佛皮膚細滑,塵水不住。如吠琉璃及蓮華葉。設佛以足蹈於塵山;吠嵐婆風,於中擊坌;欲令佛身及佛足下,一塵染著;無有是處。
  • 十七者、七處充滿相。謂佛七處充滿。於餘身份,此為少增。兩手、兩足、兩肩、及項、是為七處。
  • 十八者、身廣洪直相。謂佛身廣洪直。不偃不僂,亦不傍敧,端雅充實。
  • 十九者、師子上身相。謂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上半身份。
  • 二十者、肩髆圓滿相。謂佛肩髆圓滿,非諸捔力姝壯力士之所能及。
  • 二十一者、立手摩膝相。謂佛平立舒手,摩自膝輪。
  • 二十二者、師子頷輪相。謂佛頷輪廣好,如師子王。
  • 二十三者、具四十齒相。
  • 二十四者、齒齊平密相。
  • 二十五者、牙齒鮮白,有光明相。謂佛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中無間隙如毛髮許。其色鮮白,光明皎映,如雪山王。問:餘人但有三十二齒,而說彼身中有一百三骨;佛具四十齒,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而不增耶?答:餘人頭骨,九分合成,世尊頭骨,但有一段。是以俱有一百三骨。
  • 二十六者、得最上味相。謂佛舌根淨故;令所飲食,變成上味。有說:佛舌根上,有一切世間悅意美妙勝味種子。若諸苦酢等物,至舌根時;此種雜變,皆成上味。有說:如來舌根,有如是勢力。若諸飲食,來至舌根;於中悅意美妙性者:便生舌識。粗鄙性者,不生舌識。有說:佛咽喉中,有二乳泉。若飲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飲食,皆成上味。然於此中,舌根淨故;令味殊勝。此理應然。
  • 二十七者、廣長舌相。謂佛舌相薄軟廣長,出時覆面,至耳髮際。若還入口,而於口中無所妨礙。
  • 二十八者、目紺青相。謂佛眼目脩廣,其色紺淨,如蘇闍多青蓮花葉。
  • 二十九者、牛王睫相。謂佛眼睫安布善好,猶如牛王。
  • 三十者、烏瑟膩沙相。謂佛頂髻,骨肉合成,量如覆捲,青圓殊妙。
  • 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謂佛眉間白毫,長半尋量,右旋宛轉,光明清徹。
  • 三十二者、得梵音聲相。謂佛於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羅頻迦鳥。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者、深遠。二者、和雅。三者、分明。四者、悅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者、易了。八者、無厭。問:相是何義?答:縹幟義是相義。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手足指圓,纖長柔軟。節骨不現,手足各等無差,指間充密。手足圓滿,軟淨光澤。
筋脈盤結,深隱不現。兩踝深隱,骨不顯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莊嚴肅。行步威容,齊整如師子王。
行步安平,穩如象王。行步有儀,進止詳緩。回身顧視,必皆右旋。支節漸次,安布殊勝。骨節交結,宛如龍盤。
膝輪圓滿,妙善安布。隱處妙好,圓滿清淨。身支潤滑,柔軟鮮潔。身容敦肅,自在無畏。身支堅固,稠密相屬。
身支安定,厚重不動。身相端嚴,光明離垢。身有圓光,隨處照耀。腹形方正,柔軟不現。臍深右旋,圓妙光澤。
臍厚妙好,不窊不凸。(窊,鳥爪切。)肌膚勻淨,鮮明離垢。手掌充滿,柔軟方平。手文深長,明直潤澤。
唇色紅潤,如頻婆果。(梵語頻婆,華言相思。)面門圓滿,妙好端嚴。舌相長廣,彌覆難量。發聲威震,如雷普聞。
音韻美妙,和暢清遠。鼻高修直,兩竅不現。諸齒方整,堅密鮮白。諸牙明潔,漸次鋒利。目廣清淨,洞徹分明。
眼相修廣,如青蓮華。眼睫上下,齊整稠密。雙眉修長,黑澤細軟。雙眉綺靡,紺琉璃色。雙眉高朗,猶如半月。
耳厚修長,輪埵成就。兩耳相好,綺麗齊平。容儀端麗,見者無厭。額廣圓滿,平正殊特。身分殊勝,上下勻等。
首髮修長,紺青稠密。首髮香潔,柔潤光澤。首髮齊整,不亂不雜。首髮堅固,永無斷落。首髮光滑,塵垢不著。
身分堅實,逾那羅延。(梵語那羅延,華言金剛,謂堅固也。)身體莊嚴,長大端直。諸竅清淨,塵垢不染。
身力充美,無與等者。身相嚴好,眾所樂觀。面輪修廣,淨如滿月。顏貌舒泰,光顯含笑。面顏光澤,遠離塵垢。
身支嚴淨,恒無垢穢。諸毛孔中,常出妙香。面門常出微妙之香。首相妙好,周圓平等。身毛纖柔,紺青光澤。
法音圓辯,隨機普應。頂相高妙,無能見者。手足指網,分明嚴整。行不履地,去地四指,而地現印文。
神力自持,不待他衛。威德遠震,善類悅聞,魔外慴伏。(慴,質一切。)音聲和雅,悅可眾心。
觀機淺深,隨類說法。一音深說,隨類得解。次第說法,各隨機緣。等觀有情,冤親平等。
所為先觀後作,各赴機宜。相好具足,瞻視無盡。頂骨堅實,窮劫不壞。顏容奇妙,常若少年。手足胸臆,吉祥德相,妙好具足。
#06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
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
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他的第二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我的身體如同淨琉璃一般,通體透明,內外清澈,純潔無瑕,光明熾盛,以無邊的功德裝飾自身。
此身善於安住不動,如同巍巍的須彌山;此身為光焰交織籠罩,其光明勝過日月。
切置身於幽冥之中的眾生,都因為這光明而使自己癡暗的心境得以開曉啟蒙,隨順他們的心願而實現一切所求,他們的一切事業也都因之無不成功。
#07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他的第三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我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創造出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讓世間一切眾生得以充分受用,而且永遠沒有匮乏。
#08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他的第四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若世間尚有奉行邪門外道的有情眾生,則一定讓他們安然進入覺悟之菩薩道;
而那些奉行聲聞和獨覺解脫道法的人,都一定要使他們依傍大乘而得安立。
梵語maha^-ya^na。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
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詞。
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說:  
  •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為「大乘」。
  • (二)大乘、小乘之語,係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於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係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
  • (三)小乘視釋迦為教主,大乘則提倡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僅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為主要目標,故為自調自度(調指滅除煩惱;度指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為涅槃有積極之意義,乃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
  • (四)小乘中,有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論、六足論、發智論、俱舍論、成實論等論。至於大乘,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大乘教徒雖承認小乘三藏之價值,然以為不如大乘經之殊勝;而小乘教徒則不以大乘經論為佛說。
  • (五)大乘所以殊勝之理由,菩薩善戒經卷七與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一皆曾列舉七項,世親之攝大乘論釋卷六亦曾舉出十一種理由。菩薩善戒經所說之「大乘」,要義如下:根據十二部經中之最上者毘佛略(梵 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發菩提心(心大),領解其教法(解大),以清淨心(淨大),具足菩薩之福德與慧德(莊嚴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時大),具足相好而得無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門之核心要義。
  •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觀、瑜伽二系統以及後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約一世紀至五世紀,集中闡發「假有性空」之理論,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2)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為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從中形成由無著、世親為始祖之瑜伽學派。(3)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紀初在印度絕跡。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
  • (七)在我國,根據大乘諸經論所創之多數教派,如三論、涅槃、地論、淨土、禪、攝論、天台、華嚴、法相、真言等為表示自宗之優越,而對大乘經典作種種分類與判斷。例如,真言宗分顯教、密教;華嚴宗及天台宗分權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別說」之教)、實大乘(大乘中之真實教,主張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復有分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說法。
  • (八)我國及日本現行之佛教,均屬大乘。
  • (九)緬甸、泰國之佛教屬古來之上座部系統;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則屬大乘系統。
  • (十)天台宗將小乘經律論三藏稱為三藏教(藏教)(華嚴宗則稱之為小乘教)。又認為小乘中有「有門」(發智論、六足論等)、「空門」(成實論)、「亦有亦空門」(昆勒論,此論未傳我國)以及「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此亦未傳至我國)等四門,稱為小乘四門、或小乘四分。
  •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義,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質為真如理性)、隨乘(隨應對像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證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說,依次相當於真性、觀照、資成等三軌。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大乘十法會、放光般若經卷五歎衍品、金剛仙論卷二、入大乘論捲上、法華文句卷三下、大乘大義章卷下、大乘義章卷一、摩訶止觀卷三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
((參照:大乘經典)828、「小乘」925、「教相判釋」4602、「昆勒門」5911)p807
#09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
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他的第五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那怕是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如果他們在我的正法中修習清淨行,我一定讓他們的戒行盡得充滿,一無殘缺,通通具有大乘菩薩所必須的三聚戒,亦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者。
假設有人毀犯禁戒,只要聽聞我的名號,!便可以恢復清淨,免除罪障,不會因之再墮入惡趣三途。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聖度人,功唯在戒。莊嚴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後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範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捨。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愍,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捨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10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
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
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他的第六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一切眾生之中。若有什麼人身體下劣,種種器官若有所缺陷,
比如形容丑陋、愚蠢頑固、眼瞎耳聾、聲音嘶啞、啞巴、瘸手、駝背、麻瘋、顛狂;
又若有什麼人受到任何疾病韻折磨,但只要他們聽到我的名號,使會立即獲得端正的形貌和清明的智慧,所有器官也都完美無缺,一切病痛霍然而除。
#11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
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
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他的第七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一切有情眾生當中,如果有什麼人受到疾病的煎熬,
無人解救,無所依托,無醫無藥,無親戚朋友家眷照料,貧困無告,孤苦伶仃,
但他只要耳中聽見我的名號,則眾病盡皆消除;且得身心安樂;一切資生所需用具,以至家庭眷屬,無不豐足無缺,以至於因此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12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
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他的第八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
若有女人因為女子才有某種缺陷所折磨苦惱,從而生出厭離女身的意念,希望捨棄女性特征,轉為男身,
她們只要聽見我的名號,就可以立轉女為男,並具有大乘菩薩的大丈夫相,以至因此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13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
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
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他的第九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掙脫所有惡魔的絹索羅網,
不受一切外道邪說的糾纏,他們中間若真有什麼人曾墮於邪惡見解的榛荊葛籐的密林,就應當因我的方便力,而引導他們,攝持護衛他們,使他們得以安立於正見之中,
然後再逐漸地使他們修習四攝 六度的諸種菩薩行,以求盡快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也。
(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 〔一、布施攝〕,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
  • 〔二、愛語攝〕,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慰喻,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 〔三、利行攝〕,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 〔四、同事攝〕,謂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霑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出六度集經﹞   
  • 〔一、檀那〕,梵語檀那,華言布施。施有二種:一者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淨心轉為他說也。
  • 〔二、尸羅〕,梵語尸羅,華言性善。謂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據義而譯也。正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又翻為戒,謂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 〔三、羼提〕,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謂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嗔罵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謂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也。
  • 〔四、毗梨耶〕,梵語毗梨耶,華言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謂若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與夫講說,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進,謂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續,不自放逸也。
  • 〔五、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
  • 〔六、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
#14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
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
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他的第十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若一切有情眾生中間,有什麼人受到王法的追究,
遭受捆綁鞭撻,系閉於牢獄之中,或將遭受刑罰乃至殺戮,或者面臨種種無量災難,欺凌侮辱,
身心正處於悲愁痛苦的煎熬逼迫之中,但只要他們聽聞我的名號,憑我的福德威力,便可以使之解脫一切憂愁悲苦。
#15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
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他的第十一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若--切有情眾生中,有什麼人生活困苦,為饑渴所逼惱,為求飲食而造惡業,
則他只要聽聞我的名號,專心憶念我的名,受持奉行我的法,我便會把上好美味的食物供給他,使其身體飽足,然後又施與正法的美味,使其得以建立其中,得享畢竟安樂。
#16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蝱寒熱。晝夜逼惱。
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
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他的第十二大誓願是:惟願在未來世,當我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若一切有情眾生之中,若有什麼人生活困苦,衣不蔽體,或為蚊虻困擾,或晝夜冬夏被寒熱逼惱,
則他只要聽聞我的名號,專心憶念我的名字,受持奉行我的正法,那麼隨應他的需要,便可以得到種種上等妙好的衣服,
還可以得到一切眾寶裝飾的用具,享受鮮花和香料,•音樂和歌舞,一切玩樂,隨心所欲,都得實現。
#17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文殊師利啊!以上所說便是世尊藥師佛琉璃光如來、應供、正等覺在修習菩薩道行時,所立下的十二個無上微妙的誓願。
#18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再者,文殊師利啊!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在行菩薩道時,許下的廣大悲願以及他國土所具有的殊勝功德、清淨莊嚴,是我在一劫之中,以至不止一劫,都不能夠說盡的啊!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
在他的佛國之中,從無始以來,永遠清淨,那裡沒有女人的形態存在,也沒有惡趣三途;沒有人們因痛苦而發出的呻吟;
梵語 durgati,巴利語 duggati。又作惡道。為「善趣」之對稱。趣,為往到之義。即由惡業所感,而應趣往之處所。
    據俱舍論卷八載,五趣之體為無覆無記,又五趣攝於有情數;即謂由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無記之果體,名之為趣,故說一切有部主張「趣」不通於善、染及器世界。  
    一般以地獄、餓鬼、畜生三趣稱為三惡趣,又稱三途、三惡道,為純粹惡業趣往之處;其中,依瞋恚趣往地獄,依貪慾趣往餓鬼,依愚癡趣往畜生。相對於三惡趣,阿修羅、人、天等三趣稱為三善趣,為行善業者所趣往之處。
    三惡趣若加阿修羅,即為四惡趣。三惡趣加人、天即為五惡趣,又稱五惡道、五趣;其中阿修羅包括在餓鬼、畜生、天上三處,或為地獄所攝。五惡趣再加阿修羅即稱六道,又稱六趣。人類亦可謂於六道中輪迴生滅。此六道若以現實人生取譬,瞋恚即為地獄,貪慾即為餓鬼,愚癡即為畜生,鬥爭即為阿修羅,喜悅則分別為人間、天上。古印度人一生最大之願朢,乃不欲再度受生至人間,故視人道與天道均為惡趣。但此惡趣義攝入佛教之後,惡趣專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天、人為二善道。此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一願為無三惡趣願,第二願為不更惡趣願,此二願皆為大悲拔苦之願。

〔無量壽經卷下、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九、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光記卷八、俱舍論寶疏卷八、玄應音義卷四、慧琳音義卷四十八、選擇本願念佛集捲上〕p4950
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
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那裡的土地鋪滿琉璃,道路以金繩為界,而城阙、宮閣、軒窗、織物,全都是用七寶做成。
其國土具有的功德莊嚴,與那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實在可說是等無差別。
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
在那國土之中,有兩大菩薩輔助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位叫日光遍照菩薩,另一位叫月光遍照菩薩。
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在無量無數的菩薩之中,他們居於上首。他們都處在一生候補成佛的地位,完全能夠受持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一切正法寶藏。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正因為如此,文殊師利啊!所有一切懷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應當立誓往生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佛國淨土。
#19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師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
這時候,世尊又對文殊師利童子說:文殊師利啊!有這麼一些眾生,他們不識善惡,滿心貪吝。一點不知道布施及布施所能得到的果報。
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
愚昧而一無所知,缺少正信的根基,一味集聚財富,費盡心機加以守護。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一旦遇見有人來求施捨,心中的難受簡直非同一般;萬不得以而作施捨,那情形有如以刀割心,痛惜得不得了。
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
此外還有許多貪鄙悭吝的有情眾生,他們囤集了大量的財寶,但他們自己尚且不肯享用,何況要讓他們把財富給予自己的父母、妻子、奴婢、雇工以及前來乞討的人?
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像這樣的有情眾生,從此世間命終之後,將會轉生於餓鬼界,或者轉生在畜生界。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
但僅僅由於他們往昔在人世聽說過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所以今天在惡趣之中,因遭遇痛苦而憶起藥師如來的名號。
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
就在他作此憶念的時候,使結束了三惡道的生存狀態,迅速地轉生於人世,
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
生於人世之後,依據對宿世的憶念,又懷著對惡趣的恐懼,不以五欲之樂為樂,且歡喜多行施捨,利益他人;又能贊歎那些肯作施捨的人;
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對自己所有的世間資財悉無貪惜,進一步還能夠以自己的頭顱、眼目、手腳、血肉和身體的任何部分,毫不吝惜地施捨給乞求者,至於說到一般的錢財,就更不會捨不得放棄了。
#20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
再者,文殊師利!如果有情眾生當中,有的人雖然接受了佛祖的種種教說,但卻毀犯戒律;
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
有的人雖然未曾毀犯戒律,但卻破壞了僧伽的生活法則;
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
有的人雖然並未毀犯戒律或者破壞僧伽法則,但卻喪失了正確的見解;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
有的人雖然並未喪失正確的見解,但卻忽略了法門無量、學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從多聞而獲益;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
又有的人雖然承認修學沒有止境,應以多聞為正當方法,但卻依增上法而起傲慢心。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
由於這種傲慢心的蒙蔽,往往以為只有自己正確,別人總是錯誤的;甚而不惜猜忌誹謗正法,甘與邪魔為伍。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像這樣的愚人,不單自己行於邪見,也使無量眾生墮於邪見的險坑二像這種懷有增上慢邪見的眾生,本應在地獄、畜生、餓鬼之類的三惡道中輪回不已,
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但如果能夠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捨棄一切惡行惡見,依據善法修行,也就可以不再墮入惡趣。
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
假設還有不能捨棄惡行惡見而修習正法的眾生,但只因為有了那藥師如來的本願威力,使他們當下現前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
從而結束惡趣生命,轉生人世,得以住於正見,精進修習,善能調伏內心的意樂,從而能夠捨離家庭,出家求道,
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
在如來教導的種種正法中,受持諸種戒律法軌而無所毀犯;從正見出發,追求多聞,努力了解契經的深刻含義,
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拋棄自以為是的增上慢心,不再毀犯正法,不再與魔為伍,循序漸進地修習菩薩六度萬行,以期迅速得到圓滿果德。
#21
復次。曼殊室利。
若諸有情。慳貪嫉妬。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
再者,文殊師利!
如果有情眾生當中,有的人悭吝貪鄙,嫉妒別人的榮華富貴,每每自我吹噓,抵毀貶損他人,則將來會墮三種惡趣,在無量千歲中間,忍受諸般劇烈痛苦;
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飢渴逼惱。
不僅如此,受盡劇苦,命終之後,還要轉生於此人世間,但變作牛馬、駝驢,終生遭受鞭笞捶打,忍受饑渴煎熬;
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
不僅如此,又要日日負重,至死跋涉在塵土飛揚的道上;即令能夠轉生為人,他的地位也很卑賤,給人充當奴婢,任人驅使奴役,永遠不得自在。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
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
但即令如此,這樣的人如果在往昔聽聞過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由於這一善因的緣故,今生對那藥師如來有所憶念,至心歸依藥師如來。憑著如赤佛祖的威神之力,得到護佑,從而解脫一切痛苦;
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
與此同時,他的諸根變得聰利,領有智慧而能多聞,不斷追求殊勝佛法,常常有幸得遇善知識的朋友,
永斷魔羂。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永遠斷除邪魔外道的羅網,粉碎無明煩惱的蒙蔽,枯竭險惡洶湧的生死大河,解脫一切生死病死、憂悲苦惱!
#22
復次。曼殊室利。
若諸有情。好憙乖離。更相鬬訟。惱亂自他。
再者,文殊師利!。
如果有情眾生當中,有的人喜歡挑拔離間,互相爭訟斗毆,惱亂自己也惱亂他人,
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
通過自己的思想、行為、語言造作增長身語意的種種惡業,相互損害,輾轉報復,時時造成對眾生不饒益的壞事;
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
有的人以禱告召使山精樹鬼,或墳冢幽靈,乞以害人;有的人殺牛馬雞羊作犧牲,以其血肉祭祀藥叉和羅剎鬼等;
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呪術而呪咀之。
有的人將仇人的名字書寫下來,或用泥木草等扎成怨家形象,再用惡咒術加以詛咒;
厭媚蠱道。呪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或利用厭魅之道及蠱毒等加以謀害;甚而至於用咒術喚起屍鬼作祟,斷仇人性命,傷害其身體。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
而那些受人毒害的有情眾生,如果得以聽聞藥師如來的名號,則上面所說的種種惡事都不能加害於他們。
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
一切瞠害惱人者的惡意也就相應化解,仇家之間反而生出慈決議,不斷增進種種利益,共同享有安樂,彼此擺脫損惱意和嫌恨心,
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陵。互為饒益。
發慈言愛語而使各各生出歡樂愉悅的心,對自己所遭遇的處境毫無怨言,反倒生出了喜悅和滿足的心情,彼此之間自然不會再侵害凌辱,而能相互饒益。
#23
復次。曼殊室利。
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
再者,文殊菩薩!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以及一切善男子善女人,
他們具有清淨信心,又能夠持守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飲灑、不著花、不塗香、自己不作也不觀歌舞表演、不臥高廣大床,這叫能守八關齋戒;
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
或者經過一年或者經過三月,這些人接受並堅持如來教導的戒律學處,憑著因此而有的善根,回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清淨國土的一切眾生,使在那裡得聞彼佛演說正法;如是眾生中如有還未得到確定保證的,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
如果聽聞了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則他們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就會有八大菩薩從空中前來迎接指引。這八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像這樣的正信之人因而可以在那清淨的佛國淨土中得以自然化生,他們出生時,四周盡是些五顏六色大如車輪的寶花;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或者有的人因信心願力稍差而得轉生天界的,雖然尚未生在佛國淨土,但其根本善根再不會耗盡,即令其壽終也不會再墮入三種惡道。
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
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
在天上享盡壽命之後,他們便會重新生在人世,或者作為轉輪聖王,統攝四大部洲,享極大的威勢權力,一切皆能如願自在。
由於正法統治,所以能夠安立無量百千的有情眾生,使他們在生命中充分實踐十善道的願則。
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或者有的人在人世還生為剎帝利、婆羅門或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他們自己的形象也都美好端正;其父母、兄弟、妻室、兒女具足;他們自己生來聰明智能,知識廣博,像大力士一樣強健勇敢,威猛無比。
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如果他們是女人,則只要聽聞了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領受奉持,則願她們願意,將來便不會再轉生為女人。
#24
復次。曼殊室利。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
再者,文殊師利!
那藥師琉璃光如來在成就大菩提正覺時,因為其在菩薩因地時所發本願的力量,他便能夠以慈悲之眼觀察世間有情,遇眾生有無量多的痛苦,
瘦癵乾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
如像羸瘦肺勞、糖尿渴症、黃疸肝病等等;或者遇見眾生被魔厭所擾、被蠱毒所傷;或者有的短命,有的橫死;
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但藥師如來會發大慈悲,要讓一切眾生的病痛苦難皆得消滅,讓他們祈求消災彌難的一切願望都得滿足。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
由此願心,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便入三摩地定,要為施設方便而說神咒。 那藥師琉璃光如來所入的定又叫"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定"。
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佛入定後,從其頭頂的肉髻中發出大光明。在那四射的光芒的籠罩中,佛開始演說大陀羅尼咒:
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鉢喇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鉢喇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25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當時在光明之中宣說這大陀羅尼神咒完畢,則大地發生六種震動,天地間放大光明,一切眾生所有痛苦疾病立時會得消除,人人都得安穩快樂。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文殊師利啊!如果看見男子女人中有為疾病所折磨的,就應當一心一意地為他們念咒除病。為此就要經常洗澡漱口,保持身口的清淨無染,將病人所用的食物、藥品或者沒有小蟲的干淨飲水念咒一百零八遍,然後才給病人服用,一切病患就會霍然盡除。
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
至於健康的人,如果能夠至心念誦此大陀羅尼咒,就會得到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神力加被,如其所願而得無病無災、益壽延年;
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那怕命終之後,也得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決定得不退轉,乃至究竟證得大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正因為如此,文殊師利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中,對於那藥師琉璃光如來,能夠至心殷勤尊重、虔敬供養的,就應該時時受持念誦,萬萬不可將此咒廢忘。
#26
復次。曼殊室利。
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
再者,文殊師利!
如果懷有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對於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一切名號,如像應供、正等覺等等,
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淨。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象。
能夠經常恭敬地念誦奉持,清晨嚼齒木、行沐浴,得身口清淨;而後又能夠以種種香花、燒香、塗香,並演奏伎樂等歌頌贊歎,供養如來佛祖的形象;
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
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對於那藥師琉璃光如來功德本願經加以供養受持,或自己抄寫,或請人抄寫,一心信受奉持,聽聞其中的深義,實踐其中的教誨;
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
不僅如此,他們又能對那宏揚藥師如來法門的經師廣修供養,向他們施捨一切所需的生活資具,絕不讓經師們感受些微的匮乏。
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如能做到這些,就可以經常得到諸佛如來的護念攝持,從而一切願望皆得滿足,乃至最終得到大菩提。
#27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
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於是,文殊師利童子便對佛祖說:
世尊,我在此立下誓願。我將在未來時節,在那像法時代,行種種方便,讓一切有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夠聽到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那怕他們身處在睡夢之中,也能名因為耳聞佛的名號而覺悟。
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
一切眾生之中,如果能夠對此經信受奉持讀誦,或有能夠給他人演說講解;如果能夠自己抄寫經典,或者能夠請他人代為抄寫此經,
恭敬尊重。以種種花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旛蓋伎樂。而為供養。
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
以種種花香、塗香、末香、花鬉、璎珞、幡蓋、伎樂等供養此經;
以五色彩帛作袋子貯放此經;灑掃地方,安設高座,以淨處供養此經。
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
這種時候,四大天王及其所有眷屬,還有無量百千的諸天之眾,都會來到此人的清淨法壇,對修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法門的人加以供養、攝持、護衛。
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
世尊!若依我的誓願,凡此寶經流行的地方,只要有人能夠信受奉持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法門,那麼憑著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功德之力,憑著那聽聞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所得的憶念功德,則此處便不再會有非分的橫死災難,
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一切諸惡鬼神也不再能得逞其害,奪人的精氣色力;就算真有奪人精氣色力的,也能夠使之恢復精力,並使身心享受安樂而一無所虞。
#28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佛祖於是告訴文殊師利說: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如你所說的一樣。
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旛。莊嚴其處。
文殊師利啊!如果有懷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打算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們應該首先樹立那佛的形象,再敷設清淨高座安放佛像;散種種鮮花,熏燒種種香料,又以種種幡幢裝飾供養之處;
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新淨衣。
此外,在行供養之前七天,還應該實行七天七夜的八關齋戒,食潔淨飲食,並以香湯沐浴,著清潔衣物,
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
更為重要的是保挎內心的寧靜,絕沒有污濁垢染,也沒有憤怒與嗔害,對於一切有情眾生滿懷善意,一心要使其得利益,使其得安樂;滿腔是慈、悲、喜、捨的四種無量平等心。 在這樣的情形下,才來作弦歌鼓樂,恭敬贊歎,右繞佛像,虔心禮敬。
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此外,還應憶念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功德,懷著這種憶念去讀誦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仔細思索它的意義,再向別人演說開示。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
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對於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無論他們有什麼樣的追求,都能一切如願以償:
欲求長壽者便得長壽;欲求財富者便得財富;欲求官位者便得官位;欲求兒女便得兒女。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
如果有什麼人偶然做了惡夢,有種種惡相現前,或見貓頭鷹、烏鴉之類的怪鳥來集家中;或於住處有異聲怪相,以至有鬼魅等出現。
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如遇這些情況,此人只需置辦美好的物品,恭敬地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則一切惡夢惡相以及種種不祥之兆,都會消失隱沒,不能為患作怪。
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蝱等怖。
如果面對水火刀毒,身臨懸崖絕壁、危牆險橋,或受惡象、獅子、虎狼、熊罴、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畏所威脅,
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只要能夠全心全意地憶念藥師佛如來,至誠恭敬地供養他,便可以擺脫一切危險與恐怖。
#29
復次曼殊室利。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惟當一心歸佛法僧。
再者,文殊師利啊!
如果有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直到盡形壽而畢生不曾事奉大自在天、濕婆神等天魔外道, 一心一意地歸依佛法僧三寶,
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
接受並持守佛為弟子們制定的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等,
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
假如有所毀犯,自然會害怕墮入三種惡道,如能專心持念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並作恭敬供養,必定不至遭受轉生三惡道的報應。
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
或者有的女子,臨到生育小孩時,受極大的痛苦折磨。此時她如果能夠至心稱名念佛,禮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恭敬供養佛祖世尊,便可以消除一切痛苦。
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不僅如此,她所生的小孩,也就四肢五官具足,形容相貌端正,人人見了都會喜歡。 這樣的孩子;聰明智慧,健康少病,安安穩穩,一切非人的鬼魅之類均不能夠奪去他的精氣色力。
#30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
這時候,世尊告訴阿難說;
像我這樣稱贊頌揚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所有功德,這是十方諸佛最奧妙、甚深刻的行願之處,在眾生看來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你對此是否懷著信心呢?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
阿難回禀佛祖說:大德世尊啊!對於如來所說的契合世間出世間一切真實的經典,我是不會有任何疑惑的。
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凡如來動身發語,起心生念,無不具有清淨本質。
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世尊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可以墜落,巍巍的須彌山可以傾斜倒塌,但只要是我佛如來所說的話,就是永遠真實不虛的,不會變異的。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
世尊!有一些眾生的信心根基並不牢固,一旦聽說十方諸佛的甚為深奧的願行,便會這麼樣思考:
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
如何說只要憶念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名號,就可以獲得如此之多的微妙功德及殊勝利益呢?
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就因為這麼一點疑惑,他們便會生出毀謗之心,從而在生死的漫漫長夜裡,喪失了極大的利益,墮入了三種惡道,於無窮無盡的苦海中,流轉不盡,永無出期。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佛祖於是對阿難說:像這樣的有情眾生,如果能夠聽聞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而且至心信受奉持,不生疑惑,要說他們也會墮於惡趣而轉生,是絕不可能的事!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
阿難啊!我說的是諸佛的悲智所行境界,其深刻與奧妙是一般眾生難以真實信受、明確了解的。你之所以今天能夠信受奉持,完全是因為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大神威力!
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惟除一生所繫菩薩。
阿難,我今天所說的這些,除了那下一生就可以成佛的菩薩,正是所有一切聲聞、獨覺以及尚未達到初地階段的菩薩所不能如實地信奉進解的。
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
阿難啊!得生到這個世界上,得具備這一人身,實在不容易啊!要說在三寶之中,如要始終保持虔信、恭敬、尊重,也是不容易的事啊!
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
至於要得到機會去聽聞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同樣也是更不容易的事啊!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
阿難,那藥師琉璃光如來,在過去的菩薩因地中,因修無量多的菩薩行而獲得極大的功德,也就有無量多的善巧方便以拯濟眾生,他許下了無比廣大的悲願要使眾生離苦得樂。
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
我如果要以一劫或者一劫以上的時間來敍說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行願,是講也講不完的。
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在我看來,一個大劫的時間畢竟也是有盡頭的,可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行願功德、善巧方使,是用無窮多的時間也無法說盡的啊!
#31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佛祖說到這裡,環繞他周圍恭聽說法的諸大眾中,有一位叫做救脫的大菩薩,從座中起身,來到佛祖跟前,他袒露一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伏身向佛祖致敬。然後說道:
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
大德世尊!我佛入滅後千年,便至像法時代,到那時候,有情眾生善根微薄,業障深重,為種種病患折磨,
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遶。
經年臥病,體弱羸瘦,難進飲食,喉唇干燥,眼見四面八方黑雲籠罩,死亡征兆迫在眉睫;此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老師、尊長紛紛圍繞床前,啼哭啜泣;
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而病人自己身臥病榻,眼見閻羅王的差役,前來勾其神識,將其帶到閻羅法王的跟前,聽候審判。
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
這神識平時追隨人身,不離左右,人的言行舉止的所有善惡感應,它都以或罪或福的形式記錄下來。到了閻羅法王處,這神識便將記錄交給法王。
爾時彼王。推問是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閻羅王於是審訊其人,計算其平時所作善惡,按其應得罪福給予獎懲。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
這種時候,病人的親屬、師友如果能夠為他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延請僧眾,一遍一遍地轉讀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旛。或有是處。彼識得還。
同時點燃每層七盞,七層一共四十九盞的延壽長明燈,懸掛五種顏色的續命神幡,則或許會有可能使病人的神識得以返回,使病人重新活過來。
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
凡這種神識得以返回的病人,如同從大夢中醒來,對於夢中所見清楚明了。其神識或經七天,或經二十天,或經三十五天,或經四十九天還來,如同剛從夢中甦醒,對自己善與不善業所得的一切果報,都有清楚的記憶。
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
由於自己親自證見了業果報應的緣故,至死也都不會再造作惡業了。
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所以說啊,凡有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應該信受奉持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按照自己的能力大小,盡心地恭敬地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
#32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
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云何造。
這時候,阿難便向救脫菩薩問道:
善男子!應當如何恭敬地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呢?應當如何作那續命的幡燈呢?
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
救脫菩薩回答說:大德啊!如果有病人要想擺脫病痛,那他的親屬、師友就應該為這病人先以七天七夜來行八關齋戒
﹝出毗婆沙論并雜阿含經﹞
關者,禁也。謂禁閉殺盜婬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論云:夫齋者,過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為六齋日。於此六日,能修行此八齋戒者,諸天相慶,即為註福祿增壽筭也。
  •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斷一切眾生之命也。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
  •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也。自不偷盜,亦不教人偷盜。
  • 〔三、不邪婬〕,不邪婬者,謂於非己妻妾,不行婬欲之事也。
  •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虛妄之言而誑於他也。
  • 〔五、不飲酒〕,不飲酒者,謂酒是亂性之本,起過之門,故不可酣飲也。
  • 〔六、不坐高廣大床〕,高廣大床者,阿含經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但過此量者,名高廣大床,不宜坐也。
  • 〔七、不著花鬘瓔珞〕,不著花鬘瓔珞者,謂不以花為鬘,珠璣為瓔珞,而作身首之飾也。
  • 〔八、不習歌舞戲樂〕,不歌舞戲樂者,謂自不習歌舞戲樂,及不得輒往他處觀聽,亦不教人歌舞戲樂也。
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
應該盡自己所能,備辦飲食和別的用品,延請比丘僧人並加以供養;
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
又在晝夜的六個時辰中,虔誠地供養禮拜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湧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點燃四十九盞長明燈;
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
塑造七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像;每尊像前各置七盞明燈,每盞燈應大如車輪。四十九日中,這些燈光明不絕;
造五色綵旛。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又制作五種顏色的彩幡,使其長四十九拃手;另外還應給四十九種雜類眾生放生,這樣便可以度過危厄的災難,而不至遭受橫惡鬼魅的把持。
#33
復次阿難。
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
另外,阿難啊!
如果剎帝利灌頂王等世間國王遭受災難, 即所謂的世間瘟疫難、他國侵逼難、國內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狂風暴雨難、久旱不雨難等,
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 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則這些剎帝利灌頂王等世間君主,便應該對一切有情眾生起慈悲之心,先是大赦天下囚犯, 並且依照前面所說的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方法,虔敬地實行供養,
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
由於這樣所積累的功德善根,再加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之力,便可以使國界安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
一切有情無病而歡樂,在他們的國土之上,不會有任何暴惡的藥叉等為害作祟,惱亂有情;一切險惡的征兆都不會出現;
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至於那剎帝利灌頂王自己,則壽命增長、色力充沛、身心無病、自在快樂,舉國上下也都各得增益。
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釆女。百官黎庶。 為病所苦。及餘厄難。
阿難啊!如果帝後、王妃、太子、大臣、輔相、太監、宮女、百官、百姓等,為病所折磨苦惱,或者蒙受了別的災難,
亦應造立五色神旛。然燈續明。 放諸生命。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也應該建立起五色神幡,點燃續命的長明燈, 為各種各樣的有生命物類放生,散各種各樣的鮮花,焚各種各樣的熏香,最終使一切病痛得以解除,使一切災難得以消滅。
#34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這時候,阿難便向救脫菩薩問道:善男子,為什麼已經到頭的生命還可以延續增益呢?
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
是故勸造續命旛燈。修諸福德。
救脫菩薩回答說:大德,你難道不知道如來曾說過,有九種橫死嗎?
所以他才勸我們建造續命燈幡、修習善業、廣求福德。
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
由於修習福德,積累善業的緣故,直到壽終正寢,人都不會遭受痛苦。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
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
阿難問道:有哪九種橫死呢?
救脫菩薩回答說:首先,若諸有情眾生,雖然得病不太嚴重,但卻沒有醫生診斷,得不到藥物治療 ;
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
或者,雖然有醫生治療,但卻給錯了藥,結果本不應當死而死去,這是一種橫死。
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
另外又有的人相信外道邪魔、妖孽巫師,聽信他們妄說有福有禍,結果心中驚惶失措,日夜忐忑不 安,自己心中喪失端正,便去請人看相算命,求簽問卦,為追尋被禍的根源,不惜殺害生命。
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
他們作法祭祀神靈,召請役使鬼魅,只為祈得福佑,長享平安,貪圖長命延年。
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殊不知,這並不能 如願以償。愚昧無知,信隨邪魔,起倒亂見,終遭橫死,沉淪地獄,無有出離之期,這便是初橫死。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
第二,因違犯王法而遭刑律誅殺。
第三,畋獵游樂,耽於淫欲,嗜酒無度,以至於邪鬼惡神趁機奪其精氣而遭橫死。
四者橫為火焚。
五者橫為水溺。
第四,遇火災而橫死。
第五,溺水而遭橫死。
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
七者橫墮山崖。
第六,為種種惡獸啖食而死。
第七,墮懸崖斷壁而遭橫死。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
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第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加害而死。
第九,受饑渴煎熬,不得飲食而橫死。
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所有這些只是略舉九種橫死。說起來其它的橫死還有好些,實在是難以一一仔細列出的。
#35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
再者,阿難!那閻魔王主管世間眾生的善惡、罪福的名籍簿,如有眾生不孝,犯五逆之罪;破壞侮辱三寶,不遵守臣法,犯了佛戒,閻魔王就會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考核後進行懲罰。
﹝出華嚴孔目﹞   
  • 〔一、殺父母〕,謂父母養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四分律云:若殺父母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 〔二、破和合僧〕,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後來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瞋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淨住。)
  • 〔三、出佛身血〕,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興起行經云:提婆達多推出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緣後墮地獄。(梵語提婆達多,華言天熱。)
  • 〔四、殺阿羅漢〕,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又名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故也。眾生即當供養恭敬,以為種福之田,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律云: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
  • 〔五、破羯磨僧〕,梵語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受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語鄔波遮迦。于闐國翻和尚,華言力生。梵語阿闍黎,華言軌範。)
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因此我今天在這裡勸告一切有情,為度苦厄,免遭眾難,一定要燃燈造幡,供養那藥師琉璃光如來佛,一定要放生積善,廣修福德。
#36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
宮毘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儞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毘羯羅大將。
這時候,聽佛說法的會眾之中,有十二員藥叉大將各各在座,他們是所謂的:
宮毗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額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
這十二名藥叉大將,各各領有七千名藥叉作為下屬。所有藥叉同時舉聲向佛禀告:
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
世尊啊!我們今天承蒙您的神威加被,得以聽聞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我們已經完全擺脫了對那可能轉生到惡趣的結局的恐懼。
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
我們相互鼓勵,同心同德,乃至盡形壽也要歸依佛法僧三寶;我們立誓要擔負天下一切眾生的苦難,為他們作種種義利,使其得饒益得安樂;
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
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任何村邑、城鎮、國家、山間、林中,只要有此經流行傳布,只要有人奉持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而作恭敬供養的,
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我們以及我們所有的眷屬,都會守護他、保衛他,使他免遭一切苦難的侵害;如果他有什麼願望企求,都會得到滿足;
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如果有別的什麼人遇到疾病或者厄難,而希望得到解脫,也只需要讀誦那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並以五種顏色的絲縷作結,稱念我的名字,我就一定使他如願以償,病愈難除,而後解結。
#37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
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於是,世尊便對諸藥叉大將加以贊歎,連聲稱說:善哉!善哉!大藥叉將!
你們能夠思念報答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恩德,你們還要常常如此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
這時候,阿難便對佛祖說道:"世尊!應當如何稱名此法門呢?我等應該如何信奉持守此法門呢?
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呪。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佛祖告訴阿難說:此法門名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又叫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又叫拔除一切業障法門。 你們就應該像我說的這樣持守信奉這一法門。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揵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時,佛祖說完這番話,所有大菩薩和佛身邊所有的聲聞大弟子,在場同聞佛法的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迦、人及非人等等,一切大眾,都因為佛祖宣說法語而皆大歡喜,人人無不頂戴奉行。

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釋義】(終)

資料出處:學佛網。